从“招商难”到“选商难”:优质品牌争夺战的底层逻辑‌

2025-05-27

‌1. 招商的“黄金时代”已成过去式‌

曾几何时,商业综合体的招商团队最头疼的问题是“怎么把品牌填满”。2015年前后,商业地产高速扩张,购物中心遍地开花,品牌方手握选址权,挑位置、谈条件、要补贴,开发商只能被动迎合。

但如今,风向变了。

据赢商大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购物中心存量已突破7000家,同质化竞争加剧,优质品牌成为稀缺资源。招商经理的焦虑从“怎么招到商”变成了“怎么选到好商”——‌“招商难”变成了“选商难”‌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?背后是商业逻辑的深层变革。


2. 从“填铺”到“选商”:商业运营的三大升级‌

‌(1)消费者变了:从“逛商场”到“挑体验”‌

十年前,消费者去商场是为了“买东西”,而现在,他们更在意“怎么买”“在哪买”“和谁一起买”。

‌案例1:‌ 深圳万象天地引入“%Arabica”咖啡时,并非单纯看中其坪效,而是看重它作为“社交货币”的价值——年轻人愿意为它排队、拍照、发朋友圈,带动整个场子的年轻客流。

‌案例2:‌ 北京SKP的“书店+餐饮”模式(如“SKP RENDEZ-VOUS”),让消费者在购物之余停留更久,提升复购率。

‌结论:‌ 今天的招商,不再是“填铺位”,而是“选内容”。品牌必须能提供‌情绪价值、社交价值、打卡价值‌,否则再高的租金也难逃淘汰。

(2)品牌方变了:从“求入驻”到“挑场子”‌

优质品牌如今有太多选择,它们会考察:

‌客群匹配度‌(比如Lululemon偏爱高净值女性聚集的商场);

‌运营能力‌(比如喜茶会评估商场的客流转化效率);

‌长期合作空间‌(比如新能源汽车品牌倾向与开发商深度绑定,打造体验店)。


案例:‌ 上海前滩太古里在招商时,优先考虑“首店经济”,引入了一批国际品牌的中国首店(如“Blue Bottle Coffee”),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
‌结论:‌ 品牌不再“饥不择食”,而是‌“择优而栖”‌。购物中心必须证明自己值得被选。

‌(3)运营逻辑变了:从“收租思维”到“流量思维”‌

传统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是“租金×出租率”,但现在,‌流量才是硬通货‌。

‌数据支撑:‌ 根据RET睿意德报告,2024年TOP20购物中心的线上曝光量同比增长35%,社交媒体互动率直接影响品牌入驻意愿。

‌案例:‌ 成都远洋太古里凭借“开放式街区+网红品牌矩阵”,成为小红书、抖音的打卡圣地,反向吸引更多优质品牌主动求合作。

‌结论:‌ 今天的商业竞争,本质是‌流量争夺战‌。招商不仅要看品牌能付多少租金,更要看它能带来多少流量。


‌3. 如何打赢“选商战”?三个关键策略‌

‌(1)精准定位: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你‌

‌案例:‌ 广州K11主打“艺术+商业”,招商时优先选择设计师品牌、小众买手店,与周边传统商场形成鲜明差异。

‌策略:‌ 先明确“我的核心客群是谁”,再倒推“他们需要什么品牌”。

(2)数据驱动:用算法替代经验‌

‌工具:‌ 利用热力图分析客流分布,用AI预测品牌匹配度(如某轻食品牌是否适合放在运动服饰区附近)。

‌案例:‌ 杭州湖滨银泰in77通过大数据发现“美妆+茶饮”组合能提升停留时长,调整了楼层布局,带动整体销售额增长20%。


(3)长期主义: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‌

‌案例:‌ 北京侨福芳草地与部分品牌签订“阶梯式租金”,前期低租金扶持成长,后期共享收益,形成共生关系。

‌策略:‌ 与其拼命压租金,不如帮品牌赚钱——‌品牌活得好,商场才能活得好‌。


‌4. 未来趋势:从“选商”到“造商”‌

顶级商业体已经不满足于“选品牌”,而是开始‌“造品牌”‌:


自营孵化:‌ 如华润万象生活推出“万象食集”,自营餐饮集合店,掌握核心流量;

‌联名共创:‌ 如TX淮海与潮流品牌合作限定店,打造独家内容。

‌终极逻辑:‌ 商业综合体的核心竞争力,不再是“有多少品牌”,而是“能创造多少价值”。

‌结语‌

从“招商难”到“选商难”,本质是商业地产从“增量时代”进入‌“存量时代”‌的必然结果。未来的赢家,一定是那些‌懂消费者、懂品牌、懂流量‌的运营者。

‌你的商场,准备好迎接这场“选商战”了吗?‌


图片

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



分享
写下您的评论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