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当“低空”成为商业新战场
2025年,低空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从科幻概念变为现实。从深圳罗湖的“无人机送珠宝”到安吉黄浦江源的“云端滑翔”,从宁波的“空中外卖”到上海虹桥的eVTOL试飞,低空经济正以“飞行+”模式重塑城市空间和消费场景。对于商业综合体而言,这片尚未被完全开发的“空中蓝海”,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如何抢占先机,将低空产业融入商业生态?本文结合政策动向、技术趋势与典型案例,探索未来商业综合体的“低空产业圈”布局逻辑。
一、低空经济的爆发:政策、技术与需求的三重驱动
1.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
2024年12月,国家发改委成立“低空经济发展司”,2025年一季度多地推出专项规划,如北京低空技术创新先导区、上海虹桥低空经济产业园等。深圳罗湖更以“低空经济十条”政策,最高补贴500万元支持物流配送、观光航线等场景落地38。政策推动下,低空经济从“试点”迈向“规模化”,为商业综合体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。
2. 技术突破加速商业化
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已进入试飞阶段,峰飞航空V2000CG、亿航EH216-S等机型预计2025年实现短途物流和载人飞行。无人机载重、续航能力提升,如宁波翼新智能的XMD10无人机可在雨雪天精准投送4.5公斤货物。技术成熟降低了运营成本,为商业场景落地奠定基础。
3. 市场需求倒逼创新
消费者对“体验经济”的追求推动低空文旅爆发。安吉寰羽飞行综合体通过滑翔伞、热气球等项目,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;深圳罗湖的“飞享梧桐”无人驾驶观光项目,5分钟飞行即可俯瞰城市全景。此外,物流配送、应急救援等B端需求也催生新业态。
二、商业综合体的“低空产业圈”布局逻辑
1. 空间重构:从“地面坪效”到“空中流量”
传统商业依赖地面空间,而低空经济将“立体空间”纳入经营范畴。例如:
屋顶经济:深圳粤海城低空经济产业园利用300米高楼屋顶停机坪,开通商务包机、文旅航线,实现“楼上飞行体验,楼下产业聚集”。
垂直动线:杭州运河大剧院将eVTOL起降点与观景台结合,游客从空中直达剧院顶层,形成“飞行—消费—观光”闭环。
2. 业态融合:打造“低空+”消费生态
低空+文旅:商业综合体可引入飞行体验中心、模拟驾驶舱、VR观景台等,如深圳大漠大智控的无人机灯光秀,结合地标建筑打造夜间经济IP。
低空+零售:宁波中海富华里社区通过无人机配送咖啡,5分钟直达商圈,未来可扩展至奢侈品、生鲜等高时效商品。
低空+服务:上海虹桥低空经济产业园规划无人机清洁、消防巡检等服务,为综合体运营降本增效。
3. 产业链整合:构建“制造—运营—服务”闭环
商业综合体可依托区位优势,吸引低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:
前端制造:引入无人机、eVTOL零部件企业,如深圳罗湖集聚60家低空企业,涵盖研发、展销等环节。
中端运营:与美团、顺丰合作物流配送中心,或联合文旅公司开发观光航线。
后端保障:设立飞行培训中心、维修服务站,甚至开发低空保险等金融产品。
三、案例解析:全球低空经济标杆项目的启示
1. 深圳罗湖:低空经济的“商旅文融合”样本
罗湖以“黄金珠宝低空运输”为突破口,12分钟完成跨区配送,成本降低30%3;同时打造“低空+珠宝”体验,消费者可在水贝商圈“楼下挑珠宝,楼顶乘飞机”,激活高端消费。
2. 安吉黄浦江源:全域低空旅游生态
寰羽飞行综合体串联高山、水库、森林等资源,通过滑翔伞、蜻蜓飞机等多元业态实现“全年无淡季”,年游客量超10万,成为长三角文旅新地标1。
3. 宁波江北:社区配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革命
万达广场至社区的无人机航线,5分钟送达咖啡,效率提升50%。江北区依托制造业基础,吸引华擎航空等企业研发油电混动动力系统,续航突破1000公里。
四、挑战与未来:如何避免“飞得高,落得重”?
1. 基础设施短板待补
当前低空起降点、充电网络等设施不足,制约规模化应用。深圳计划2025年建成1200个起降点,浙江规划150个无人机场,商业综合体需提前布局。
2. 安全与隐私的平衡
无人机配送需解决航线规划、噪音扰民等问题;载人飞行则需强化保险和应急机制。罗湖医院集团通过8224架次无人机运输医疗样本零事故,为行业提供参考。
3. 人才与生态的长期培育
低空经济依赖跨领域人才,如宁波设立无人机实训中心,提供执照培训和产学研转化。综合体可联合高校开设培训课程,构建人才储备池。
结语:低空经济,商业综合体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
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,更是空间革命。未来的商业综合体将不再是“盒子式”建筑,而是“立体生态平台”——屋顶是起降坪,空中是观光走廊,地下是物流枢纽。2025年,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达8591.7亿元,这片蓝海正在呼唤敢于“向天空要流量”的先行者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