‌‌从“招商”到“养商”:运营如何为商户创造持续价值?

2025-06-10

引言:商业综合体不再是“一锤子买卖”

十年前,商业综合体的成功标准可能是“招商满铺率100%”,而今天,这个标准已经变成了“商户续约率80%+”。

为什么?因为商业地产的竞争已经从“拼招商”转向“拼运营”。

商户不再满足于“开业即巅峰”,而是期待长期稳定的经营环境。他们需要客流、需要品牌曝光、需要运营赋能,甚至需要情绪价值——而这些,恰恰是商业运营的核心命题。

“招商”是起点,“养商”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

一、商户的痛点:为什么“招得来”却“留不住”?

1. 招商≠长期价值,商户需要的是“可持续经营”

某知名连锁餐饮品牌曾吐槽:“我们入驻过不少商场,有些开业时热闹非凡,半年后客流断崖式下滑,最终只能撤店。”

数据显示,‌全国购物中心平均商户汰换率高达30%‌(数据来源:赢商网2024年度报告),这意味着每10家商户中,3家可能在一年内离开。

商户的三大核心诉求:

  • 稳定的客流‌(不是开业时的“虚假繁荣”)

  • 合理的运营成本‌(租金、能耗、推广费用可控)

  • 品牌成长空间‌(能否借助商场资源提升自身影响力)

2. 运营的误区:重“管理”轻“服务”

很多商业综合体运营团队仍然停留在“物业管理”思维:收租金、管装修、查消防……却忽略了商户真正的需求是‌“如何帮我赚钱”‌。

案例:‌某二线城市购物中心曾引入一家网红咖啡品牌,开业时借助商场活动火爆一时,但后续因缺乏持续的品牌联动,单店业绩逐渐下滑。最终,品牌方选择撤店,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抱怨:“商场只关心租金,不关心我们的死活。”

二、从“招商思维”到“养商思维”:运营如何破局?

1. 数据驱动:用精准运营提升商户存活率

“养商”的核心是“懂商”‌——了解每家商户的经营状况,提前预判风险。

实践方案:

  • 建立商户健康度模型‌(结合坪效、客流、复购率等数据)

  • 定期经营诊断‌(而非等到商户撑不住了才沟通)

  • 动态调整扶持政策‌(如阶段性租金优惠、联合营销支持)

案例:
成都某标杆商业体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,某轻食品牌周末业绩优异,但工作日客流不足。运营团队随即调整策略,在工作日推出“白领午餐计划”,联合周边写字楼推广,最终帮助该品牌业绩提升40%。

2. 流量赋能:让商户“借势”商场资源

商业综合体的核心优势是‌“流量池”‌,但很多商户并不知道如何用好这个资源。

运营可以做什么?

  • 打造品牌联名活动‌(如商场IP+商户产品定制)

  • 数字化导流‌(通过小程序、会员系统为商户精准引流)

  • 内容共创‌(联合商户产出短视频、直播等内容,降低商户营销成本)

案例:
上海某商场与场内20余家餐饮品牌联合发起“美食盲盒”活动,消费者购买盲盒后可随机兑换商户套餐。活动期间,参与商户平均业绩增长25%,商场抖音话题播放量破亿。

3. 生态共建:让商户从“租户”变成“合作伙伴”

最高级的“养商”,是让商户和商场形成共生关系。

可行策略:

  • 成立商户联盟‌(定期举办经营分享会,促进资源互换)

  • 引入第三方服务商‌(如外卖运营、抖音团购代运营等)

  • 设立“创新孵化基金”‌(扶持有潜力的新兴品牌)

案例:‌深圳某商业体推出“商户成长计划”,联合美团、抖音等平台为场内品牌提供线上运营培训,半年内帮助30余家商户实现线上业绩翻倍。

三、未来趋势:商业运营的终极目标是“商户成功”

商业综合体的价值,不再只是“提供场地”,而是‌“帮助商户成功”‌。

未来的运营团队,可能需要具备以下能力:
✅ ‌数据分析能力‌(预判商户经营风险)
✅ ‌流量运营能力‌(帮助商户获取精准客户)
✅ ‌资源整合能力‌(搭建商户成长生态)

正如某资深商业运营人所说:

“招商是‘结婚’,运营是‘过日子’。只有真正关心商户的生存状态,才能让商业体持续繁荣。”


结语:运营的价值,是让商业更有温度

商业综合体的竞争,最终会回归到‌“谁能让商户赚到钱”‌。

从“招商”到“养商”,不仅是策略的转变,更是思维的升级。

运营的终极使命,是让每一家商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成长的机会。

而这,才是商业地产真正的长期主义。

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,欢迎转发给同行朋友,一起探讨商业运营的未来!

‌(本文数据来源:赢商网、美团商业洞察、抖音生活服务报告)‌

图片

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。


分享
写下您的评论吧